文摘并评论:央视的收视率由1998年的40%下跌至目前的5.6%

Published on by lianhuaxiaofo

北京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罗京去世,据称将会带走一个延续多年的新闻报道旧模式。 而民间要求新闻改革,早就呼声强烈。至于在现行体制下,新闻改革能走多远,人们拭目以待。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乔龙的采访报道。

罗京于上周五因病不治,连日来,大陆各媒体报道这一消息的同时,也引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称,本月或稍后会对央视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大的调整。

据香港亲中媒体凤凰网的相关调查显示,截至6月10日上午10时,62.4%的网民“不认可《新闻联播》现在的播报方式,认为“播报新闻应该亲民一些”。

据北京的国际先驱导报引述业内人士透露,央视的“变脸”方案,指示来自更高的领导,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国主流舆论力量,而其实是为应对危机。据美联社引用一个近期调查说,央视的收视率由1998年的40%下跌至目前的5.6%。观众已把目光更多地转向有线电视频道和互联网。

据了解,《新闻联播》节目内容一直由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宣部来决定新闻的取舍,尤其在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中,给人刻意隐瞒或回避事实的印象。比如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前后,央视不但没有揭露三鹿集团,反为三鹿集团进行宣传,对肾结石受害者的无数次投诉,却置之不理。

大陆维权组织结石宝宝之家负责人赵连海认为,收视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中央电视台包括目前很多媒体,欺骗宣传,更多的公众拒绝他们这种谎言宣传,我觉得是一个好事情,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情”。

对此,本台记者当天致电央视《新闻联播》组查询改革方案的消息。

记者:我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听说央视要改革,请问怎么改革?
职员:对不起,我们现在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好吧。

记者:因为什么原因?
职员:现在还没有呢,我们只是一个部门。

记者:什么时候公布,您知道吗?
职员:我不知道。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博树博士认为,央视收视率下跌,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知道它讲的有些东西,一个有时候不属实,有些情况他只是传达一种观点,当然中国的公民这些年也在逐渐成熟,大家也才获取不同的消息来源,如果中央电视台不能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被受到冷落是最正常的结果”。

对央视式的新闻报道,前陕西电视台记者马晓明认为:“非改不可,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就像人民日报那样,逐渐淡出中国人民的记忆,主要就是新闻的不公正,成了中共歌功颂德专制独裁者的宣传工具”。

那么,《新闻联播》到底如何改?有媒体报道,6月1号,央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提高新闻频道节目质量。会议提出了量化指标,提高时效性以及提升评论质量等问题。加大新闻节目含量,特别是直播新闻。赵连海表示:“当然我们希望更多的媒体有更多的职业操守,真正起到媒体的作用,把更多的真相披露出来”。

张博树认为,央视如果能够自己在改革方面迈出重要的步伐,对于大陆新闻媒体改革会起到重要作用。他说:“包括国家宏观的对新闻媒体的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也包括他自身内部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把我们宪法里面明确写进去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要予以落实”。

他强调,央视不能再成为权力的工具,而是应该承担起公共媒体的社会责任。对于有学者发起抵制中央电视台,他说:“心情可以理解,大家都希望他能够改进,能够改革”。

以上是这样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乔龙的采访报道

博主评论:新闻联播我快二十年没怎么看了。实际上这个节目新闻性很差,分析性更差,于是只剩下“宣传作用了”。

在网络时代,几乎所有的事件发生不久就报道出来了,谁还花时间专门去看那个狗屁节目?要看深度报道我宁愿看报纸,因为看报纸是可以选择的,我一般先看标题,有兴趣的才会深看。而看电视新闻则什么狗矢垃圾你都要看,否则只能转台。

读书的时候,共产党的政治宣传是不可以不看的,即便是一种折磨。因为要考试,考不过还毕不了业,于是折磨你也得忍着。一旦有了选择权,不是非看不可的时候,谁还犯贱上赶着让共产党折磨?

象我这样的六零后都不看了,很难想象八零后九零后会感兴趣的,于是殃视的收视率节节下降也可想而制了。而殃视的收视率、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对共产党来说绝不仅仅是收视率的问题,是他们对国民的头脑控制问题,而这种控制又直接影响到他们执政地位的稳固问题。

于是只能拼命地谷起来,于是也开始炒作了。罗京死了会有上万人自发参加葬礼?我不相信,一个肉体喇叭能有如许影响力,谁都知道那个节目说话的人从不曾真正说过自己的一句话。当然,薛飞和杜宪除外,至少有一个晚上他们说出了自己的话,于是就被投闲置散了,于是他们也被国人永远地记住了。

随着国民对这个节目和这个电视台的淡漠,标志着国民对共产党的政治也越来越不以为然了,共产党也就越来越失去民心了。政治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没有民意基础的政党,离末世纪也就不远了。
To be informed of the latest articles, subscribe:
Comment on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