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blog
Follow this blog Administration + Create my blog

文摘 digests

中国“六四”真相(六)

鲁迅博物馆会议 五月三日晚,安全部发回了五月二日、三日一吐」新闻记者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会的有关情况。报告称:五月四日,在北京的游行队伍中,可能出现一支由首都新闻工作者自发组成的游行队伍。那么,这些分属若干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们是怎么聚集在一起,由谁牵头组织这次难度很大的行动呢?兹摘录报告的有关内容: 广东省有家报纸叫《亚太经济时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向海内外发行。这家报纸在国内知名度不高,据说在海外还有一些影响。该报拟设北京记者站,派员来京筹建,暂住鲁迅博物馆内。今年四月底,该报记者向博物馆同志讲,他们五月二日要组织一次首都新闻界纪念五四座谈会,鲁博同志表示同意。五月二日,几十位分属首都若干家新闻单位包括甚界经济导报》驻京办事处的记者们都来到鲁博座谈。这次会议的主旨不是纪念五四,主要是围绕上海市委处理《导报》及新闻自由等问题畅所欲言。发言中不乏慷慨陈辞白有争论。此日会议整整一天似乎不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决定三日下午在原会址继续进行。...

Read more

中国“六四”真相

四,绝食 赵紫阳谈新闻改革 五月六日上午,赵紫阳同胡启立、芮杏文就当前的新闻工作进行谈话。胡启立说,二洹次学潮中,学生们非常强烈的」点就是要求新闻界对他们的游行等活动进行如实报导。学生们对新闻报导的不满一开始主要是对四月十九、二十日晚学生在新华门前静坐示威的报导不满,认为新华社的报导过于片面。 接下来就是对四二六社论的强烈不满,认为对学生的定性是完全错的。接着就是上海《世界经济导报》被整顿」事传得纷纷扬扬。新闻界在后通次学潮中承受的压力很大。学生们提出新闻要讲真话的强烈呼吁,在新闻记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一此一记者对报社领导扣压有关学潮的报导很有意见,连新华社、人民日报社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四月二十七日,我们开了一个会,把几大家新闻单位的负责人都召集来了。会上,他们强烈要求对这次学潮报导的分寸,中央要有一个明确意见。所以我在会上说了」条原则,就是在报导学潮这个问题上,报社主编有权决定可以报导什么,或不报导什么。不二疋事事都要请示。」赵紫阳:「我看这几天的新闻,放开了」点,对游行作了报导。没有什么不好的反映嘛。新闻公开程度增加一点,风险不大。」...

Read more

中国“六四”真相(七)

四,绝食 赵紫阳谈新闻改革 五月六日上午,赵紫阳同胡启立、芮杏文就当前的新闻工作进行谈话。胡启立说,二洹次学潮中,学生们非常强烈的」点就是要求新闻界对他们的游行等活动进行如实报导。学生们对新闻报导的不满一开始主要是对四月十九、二十日晚学生在新华门前静坐示威的报导不满,认为新华社的报导过于片面。 接下来就是对四二六社论的强烈不满,认为对学生的定性是完全错的。接着就是上海《世界经济导报》被整顿」事传得纷纷扬扬。新闻界在后通次学潮中承受的压力很大。学生们提出新闻要讲真话的强烈呼吁,在新闻记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一此一记者对报社领导扣压有关学潮的报导很有意见,连新华社、人民日报社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四月二十七日,我们开了一个会,把几大家新闻单位的负责人都召集来了。会上,他们强烈要求对这次学潮报导的分寸,中央要有一个明确意见。所以我在会上说了」条原则,就是在报导学潮这个问题上,报社主编有权决定可以报导什么,或不报导什么。不二疋事事都要请示。」赵紫阳:「我看这几天的新闻,放开了」点,对游行作了报导。没有什么不好的反映嘛。新闻公开程度增加一点,风险不大。」...

Read more

中国“六四”真相(三)

二,「四二六」社论 李鹏舆政治局碰头会议 四月二十四日上午,当陈希同看到昨晚二十一所一口同校学生已经成立了北京市高校学生临时筹备委员会的消息后,意识到昨晚市委召开的高校负责人会议部署的工作措施已经很难起到作用。于是,打电话络李锡铭。陈希同说,「锡铭同志,全市高校统一的非法学生组织昨晚成立。这场学潮已公开出一支有组织、有计划的非法学生组织来领导,这是公开的反动组织,其根本目的就是想在北京掀起一场动乱。」李锡铭说,「事态的确已发展到非常严峻的程度。关于北京的局势,我们是否专门向中央政治局汇报一次?」陕希同说,「要不,我们先找老领导万里汇报一次,听听他的意见再作决定。」李锡铭说,「那就请你与万里同志通个话,越早见他越好。」...

Read more

中国“六四”真相( 五)

三,「五四宣言」 不平常的"五一" 一九八九年的五月一日,对学生和政府来说都是真正的"劳动节",一些新闻界人士也在积极活动。这一天,《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文艺报》等报社的三百多名记者打电报给《世界经济导报》表示慰问。政府和学生都在为下一步的事态发展部署对策。这一天,北京的学生召开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新闻发布会,上海的学生则决定五月二日进行全市学生总游行,而赵紫阳则主持了回国以后第一个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五月一日十二时,安全部向中南海详细报告了新闻发布会的情况,报告称:...

Read more

中国「六四」真相(一)

中国「六四」真相 >> 一,学潮兴起 一,学潮兴起 胡耀邦去世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七时五十三计,胡耀邦因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医院去世。这离发病正好一个星期时间。 四用八日上午九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意见。会议由赵紫阳主持,兼任团家教委主任的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介招了当时全团的教育状况。提交给全体委员的材料反映,「教育经费短缺巳经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重视教育必须下决心采取实际措施,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不能再停留在日头上。」「中央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思路是对的,但不能理解为主要靠社会集资,而应该首先体现在中央下大决心,调整投资储请,在财政预算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国家教委计算的教育经费在团民生产中所占比例于财政部计算的不一样,前者是三.二%,后者是三.七五%。按财政部的演算法,即使以后提高到四%,教育经费也增加不了多少。」「建议将《中团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中关于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内支出比例的内容,写进《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若干间题的决定(草案)中去,只笼统地谈教育经费要"提高""增长",对财政没有什么约束力。」...

Read more

《林彪日记》小范围公开

林彪日记档案揭秘:我吃了一惊,冒了一身冷汗 《林彪日记》亦称《林彪工作札记》,官方一直严密封存。近日开始在有限范围内开放。这部《林彪日记》是研究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 被列为绝密的《林彪工作札记》 林彪生前,每隔几天,就把他亲身经历的党内重大事件,加上个人见解,口述给夫人叶群记录,亦称《林彪工作札记》,其跨度是从一九六四年三月至一九七一年九月五日。一九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后,这本日记一直被中共列为绝密的档案材料。 去年秋,中共中央研究室获准查阅;今年四月,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又获准查阅,今年六月,省级党校获准在规定范围内参阅。以下是《林彪日记》(《林彪工作札记》)的部分摘录。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Read more

中国“六四”真相(二)

十二时扛5c,政法大学校园内一些学生把登有新华社「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大局」的评论文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报纸点火焚毁,并摔、砸瓶子,持续约半个小时。下午一时始,政法大学学生到西直门附近向行人散发传单,传单为《天埋何在?良心何在?公道何在?法律何在?》,传单在详细介绍了王志勇被打经过后说,「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这些武警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和人性,难道是共和国法律允许他们这么干的,难道他们没有自己的兄弟姐妹?难道这是党纪、军纪允许的吗?我们坚决要求惩办凶手!」现在学生的情绪都集中在王志勇被打一事上,希望尽快弄清事情真相,以防事态进一步扩大。...

Read more

中国“六四”真相(四)

四二七大游行 "四.二六"社论发表后,上海、天津、长春、西安、武汉、南京、杭州、合肥、长沙、成都、重庆等地再次掀起规模巨大的学生游行示威抗议活动,而原本没有上街学生游行的沈阳、大连、石家庄、济南、南宁、昆明、深圳、银川、桂林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学生示威抗议活动。"四.二六"社论不仅使学生运动的范围扩大,更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对学生运动的同情和支持。无疑,对"四.二六"社论反驳最及时、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推北京的"四.二七"大游行。为了对付这次游行并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请示邓小平,杨尚昆命令从北京军区第三十八集团军一个坦克师、一个工兵团和一个通信团等部队中抽调约五百余人,于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五日,在北京执行警卫人民大会堂和制止动乱预备队的任务。杨尚昆命令,军队必须坚决听从中央军委的命令,与学生或市民发生冲突,决不能动用武器。违者按军法论处。由于四二七学生游行秩序井然,三十八军执行任务的部队基本没有介入。...

Read more

赖昌星亲述:远华案背后的黑幕(最终语)

不是结语/本书人物简介 *** 盛雪 著 二OO一年七月三日,加拿大移民及难民法庭开庭审理赖昌星和妻子曾明娜的难民申请 案。没有人会否认,这是加拿大的难民法庭所遇到的最棘手、最难判断的一桩申请案,这可 能也是加拿大自从签署了日内瓦难民公约以来所遇到的最复杂的难民申请案。 赖昌星,这名被视为中共建政以来的最大走私案“厦门远华案”的首要嫌疑犯,必须要让法官相信,「远华走私案是中国权力斗争的代罪羔羊」。它不过是中国的一部份当权者为打击另一部份当权者而制造出来的一个大案。而他本人,则不幸成为这个所谓特大走私案中的牺牲品。对于法庭来说,则必须要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那是一种有着数千年传统、根深蒂固、盘根错节─许多人即使在这个体制下生活了一辈子,也无法真正了解的一种制度,因...

Read more